卡创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解读

发布时间:2023-11-05 10:30:19 来源:网友投稿

马超

摘 要: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与内核逻辑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从党的百年奋斗进程来看,“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彰显于历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品格之中,“一切依靠人民”的动力支撑融贯于党的各个历史奋斗时期之中,“一切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贯彻于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三者有机统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百年奋斗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2-0078-03

党对人民深厚的情感,在历史沉淀中历久弥坚,升华为人民领袖的政治智慧,内化为规定指引的价值指向,汇聚为百年传承的前行力量,并最终凝结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首位。事实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是“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精神实质与内核逻辑,同时也分别构成了“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根本立场、动力支撑和价值目标。

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质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立场。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掷地有声地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2,共产党员“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4。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百年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始终站在中国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始终以满足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为行动指南、以实现我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崇高理想。正因如此,“一切为了人民”不仅构成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如一的执政理念,亦成为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守,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和重要品格彰显。

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风范的基本价值理念,“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想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最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首次完整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这一思想不仅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落脚点,更為日后历代领导集体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根本价值准绳和基本实践依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要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并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体现”的重大论断。至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上来,从而使“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切实维护和真实践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决定性意义,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构筑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之上,从而把党的先进性要求和代表的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的宗旨在中国改革和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的条件下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执政方略,着重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积的诸多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实践诉求,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为进一步落实“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提出新要求和新思路,同时也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高到新的科学化水平和现代化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固本培元”与提炼升华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开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当好人民公仆,就必须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痛点和难点问题,要始终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各项实践之中。不难发现,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同时更将“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真正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进一步彰显我们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决心与坚定意志。

二、“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动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实践主体,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英雄,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也再次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归根结底是因为党能够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能够始终牢牢团结人民群众应对各种挑战,能够始终通过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来推动社会发展,能够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开展各项事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屡次失败做过深刻总结。他指出,没有能够把占全国90%人口的工农大众组织起来,是近代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教育全党,工农大众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风险的无敌力量。正是因为得到工农大众的广泛性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成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为接下来的革命斗争打下坚实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身处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再次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参与抗战,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民运组织,形成全国上下全面抗日的统一战线。在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撑和物力支持之下,中国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创造了十四年抗战胜利的伟大奇迹。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的“强强联合”,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改革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建立起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一切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是党最终得以推翻“三座大山”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万事待举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原初计划15年左右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仅用时4年就順利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与高度配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没有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反而助推国民经济实现良序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正式拉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从包产到户责任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从计划经济推动下的国企独大到市场经济促动下的万众创新,从深圳经济特区初步试水到对外开放格局日趋完善……中国共产党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中积极汲取改革的经验与方法,使中国在改革开放最初30年里,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创造了其他国家需要几代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的傲人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再次实现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全部成绩,归根到底是来自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可以说,正是因为时刻秉持并牢牢坚守“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价值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历史沉浮中激浪扬帆、奋楫争先,并迅速成长为一支极富战斗力、极有使命感和极具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一切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区别在于,“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3]。事实上,共产党人所强调和坚持的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绝不是一个抽象化、口号式的存在。某种层面上,这种“共同利益”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有生命的个人”对维系自身生命存在的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的人”对满足自身“丰富性”价值需求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既要首先满足无产阶级对“衣、食、住、行”的基础性物质需求,也要逐步满足他们对“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高层次精神需要。作为一支服务型和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一切造福人民”不仅蕴含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中,更真实彰显于我们党为人民积极创造的日趋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生活等具体实践之中。

首先,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表现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层次日趋丰富而高雅。新中国成立以前,“食不果腹”和“一穷二白”是几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能够快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今天,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巨变:我国如今已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世界比重接近1/5,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超过4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连续两年超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88.1%、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以上下降至如今的4%以下,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更是从35岁提升至77岁,……经过百年的拼搏与奋斗,中国共产党不仅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消除了绝对贫困,更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国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实现整体性的质的飞跃。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成为大众消费方式,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日益彰显。

其次,在政治生活方面表现为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日趋立体而丰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此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我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持续增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人民的忠实公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积极回应人民的政治关切、不断提高人民的政治权利、依法落实人民的政治权益、坚持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当前伴随全面依法治国步伐的持续加快,以及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渠道的不断拓宽,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也得到巩固和维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推动人民民主制度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进一步落实做细,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和有效保障。

再者,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为中国人民的民生状态日趋尊严而体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与日俱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对此,党和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生建设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就业方面,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了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教育方面,积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在健康方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我国的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在养老方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使我国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我国社会民生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成熟,中国人民不仅逐步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生活样态,同时也正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弱有多助”等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持续迈进。

最后,在生态生活方面表现为中国人民的生态需求日趋强烈而广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传承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求温饱”到“盼富裕”、从“促环保”到“谋生态”的发展转变史。“美丽中国”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政治承诺,不仅表现为对碧水青山绿草蓝天的价值期待和实践诉求,更致力于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贯彻和制度导轨,在一个后发型的、仍处于经济急遽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寻求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样态,在推动人类社会科学认识并且合理改善自然生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全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事实上,纵观党的奋斗过程,从绿化祖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从生态文明被纳入总体布局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扎实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准于我国广大人民的福祉利益,不务空虚、脚踩实地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推动经济与生态优质互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与必然结果。

四、结语

党的百年奋斗在“坚持人民至上”中不断汲取前行力量,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构成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成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根本原因。从党的百年奋斗进程来看,“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彰显于历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品格之中,“一切依靠人民”的动力支撑融贯于党的各个历史奋斗时期之中,“一切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贯彻于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三者有机统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

猜你喜欢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2年4期)2022-10-24《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21年9期)2021-12-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年7期)2021-08-1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学刊(2021年5期)2021-06-29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内在 至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