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创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红色基因育人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3-10-30 21: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晓梅 李哲 张宇杰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积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传统的理性升华;
是我国攻坚克难,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
是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桥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色基因育人工作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调查研究高校开展红色基因育人工作的现状,把握具体途径的运行成效及其利弊,可以为后续高校红色基因育人方法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基因育人;
高校特色红色基因;
自主性;
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01-05

一、高校红色基因育人释义

在讨论高校红色基因育人方法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它的含义,了解高校红色基因育人面向什么方向、追求什么目标,如果一切论述都建立在主观想象上,就无法得到任何扎实的、有效的结论。

早在2013年2月,就有了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等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原兰州军区视察时指出“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多次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在这个时间段中,传承红色基因主要面向军队、军区、军人,主旨是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近年来,红色基因教育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覆盖到干部、党员、学生等各个方面。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强调“新时代,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广义而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3]。那么对高校这个特定环境、对高校师生这个特定群体来说,要如何理解“高校红色基因育人”这项具体工作呢?本研究认为,可以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分为两个主要方向。

其一,侧重红色基因的普遍内涵,即将高校红色基因育人解读为在全国高校开展广义红色基因教育,密切结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全面而普遍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通识类课程[4]。高校红色基因育人与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育人同向同行,更加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以宏大叙事为主,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思想站位。

其二,侧重高校自身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色红色基因,将高校红色基因育人解读为通過挖掘校史档案资源,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向本校学生的,以校史文化、典型人物、学科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基因教育。具有高校特色的红色基因育人更贴近于校园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校园里曾经生活过的校友以及他们身上发生过的感人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挖掘与描述,从小切口入手,深度阐释优秀校友的情怀、品德,增进广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形成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进而将对学校和专业的这种“小爱”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为高校的良性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以校史文化、典型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特色红色基因,传承的是一所高校自兴办至今所积淀的丰富精神文化,以及历届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展现的优秀道德品质。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红色基因的基本特质可以概括为“四个自觉”,即担当兴校强国的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爱党兴党、为国为民的党性自觉。这份红色血脉的传承,从建校初期广大师生放弃优渥的生活来到东北投身新中国工业建设起,体现于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中,发扬在“两弹一星”、国产大飞机、长征五号火箭的科研工作里,是七十多年来代代大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宝贵历史记忆,也激励着青年学子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可以说,高校特色红色基因育人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二、高校红色基因育人工作的着力点

综上,在高校开展红色基因育人工作,一方面要向学生传递党的优秀传统、先进思想、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要借助学校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丰富文化资源与典型人物事迹,面向在校生开展德育工作。想要做好高校红色基因育人,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立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作为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这一代青年学生从接触媒体开始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相比于之前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将课余时间甚至学习时间用于观看网络直播、刷短视频、玩电子游戏等,思想上存在泛娱乐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思想和历史文化的碎片化、庸俗化理解,对感官刺激、流行时髦的追求,以及对亚文化、非主流社会思潮,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的盲目认同。对于优秀思想品德,学生存在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且在现代性危机的困扰下,在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蒙昧状态会进一步发展出知其然但不信其然的问题,有时甚至以猎奇、审丑等方式来对抗主流价值观。这种自身思想存在矛盾,日常生活所见与思政教育所学存在矛盾的情况往往会激发学生对思想学习的排斥,如果无法缓解这对矛盾,高校越努力地向学生灌输主流价值观,越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开展红色基因育人工作就有沦为空谈的风险。

大学生受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影响而无法正确看待红色基因教育,无法正确实践优秀道德品质,究其根源,是大学生自身道德主体能力认知的缺失。所谓道德主体能力就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做出科学的道德判断并采取恰当的道德行为的能力[5]。从思想形成的基础来看,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主要来自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政治课上零散的陈述、媒体报道中的舆论导向等,这种认识大多是直观的、朴素的、不成体系的。对于道德主体身份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伦理道德原则、逻辑等的认知则更为淡薄,甚至有“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从思想发展的环境来看,大学生追求彰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更容易与泛娱乐化的流行文化结合,在流行文化尤其是网络流行文化中,一种受到推崇的观点、思潮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然后又随着下一个热点话题的出现而逐渐失去吸引力。且不论这些流行热点背后是否存在资本的影子,仅从网络文化环境的繁杂性、多变性而言,学生也难以形成坚实的思想信念和正确的自我身份认知。面对具有这些特点的大学生,高校红色基因育人工作必须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摆脱娱乐至死、事不关己等错误倾向,建立体系化的思想道德认知与道德主体身份认同。

高校特色红色基因的思想内涵相比广义的红色基因而言,特殊性更强、普遍性较弱,无法有效承担建立思想道德体系的任务。然而对学生道德主体身份认同的培养却更加适合借助高校特色红色基因教育来进行,因为能够成为高校特色红色基因组成部分的,一般而言都是在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等方面有所建树的,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典型优秀人物,这些典型人物在校就读、就业期间是拥有高度道德主体身份认同感的,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以真实故事打消学生对主流思想的排斥,不仅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更能够让学生确信这些优秀品质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一旦打破信任的壁垒,学生便会相对自主地建构自身的道德主体性,主动向典型人物看齐。

三、高校红色基因育人途径及现状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的方式、力度、成效参差不齐,有哪些途径可以使用、它们效果如何、是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广大高校思政教育者所普遍关心的。面对这些主要问题,本研究开展了高校红色基因育人工作现状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大高校与红色基因育人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处、宣传部、校史馆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确保被调查者的区域与高校的均衡性,本次调查为全国七大主要地理地区分别安排了相应的调查工作负责人,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的623份数据中,东北地区93份、华北地区91份、华中地区90份、华东地区90份、华南地区87份、西北地区83份、西南地区89份。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高校中,有27.25%的高校建校时长超过100年,53.1%的高校建校时长为50至100年,11.35%的高校建校时长为30至50年,8.3%的高校建校时长少于30年。关于高校红色基因资源丰富程度的调查显示,49.9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有非常丰富的特色红色基因资源,28.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有比较丰富的特色红色基因资源,13.32%的被调查者认为學校有一般丰富的特色红色基因资源,6.2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特色红色基因资源不太丰富,仅2.0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完全没有红色基因资源。对高校平均每周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活动频次的调查显示,有10.11%的高校平均每周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的频次超过15次,31.62%的高校平均每周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的频次为5—15次,58.27%的高校平均每周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的频次少于5次。

通过针对上述基本情况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有较为丰富的特色红色基因资源,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所在的高校每周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的频次超过5次,可见一半以上的高校对红色基因及其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通过对红色基因育人工作具体情况的调查发现,在高校目前采用的红色基因育人途径中,占比例最高的是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其次是场地(基地)教育,再次是学生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第四名是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导师或思政班主任制度居于末位,除此五种主要途径外,被调查者还补充了如相关专题研究项目、舞台剧、微视频、专题展览等次要途径。学生对各红色基因育人途径接受程度排序调查显示,场馆(基地)教育、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学生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更加受学生欢迎,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和导师或思政班主任制度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从红色基因育人途径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场馆(基地)教育、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是红色基因育人效果比较理想的途径,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学生社团举办相关活动和导师或思政班主任制度的育人效果则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还是红色基因教育途径的理想程度,场馆(基地)教育、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都是有效的红色基因育人途径;
学生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接受程度上较有优势,但成效较上述途径仍有提升空间;
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和导师、思政班主任制度的受关注程度与效果次之。

在高校红色教育基地设置数量调查中,本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有3处及以上的红色教育基地,超过94%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的校史校情专题讲座覆盖了半数以上的学生,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有3个及以上的校史宣传相关的学生社团,接近80%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为本科生配备思政班主任,超过80%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明确研究生思政教育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据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相关基础设施与人员配置较为完善。

四、红色基因育人途径利弊分析及建议

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场地(基地)教育、学生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导师或思政班主任制度这五种主要的红色基因育人途径,按照“学习自主性”和“教育持续性”两个维度来划分,大体可分出三类。

第一类的基本特征为持续性强、自主性弱,包含了开设红色基因相关课程、导师或思政班主任制度两种途径。这类途径主要依赖学校教学计划和基本的教学秩序开展,广义的红色基因课程,无论是内含于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还是重新制定教学内容,都可以得到高校强有力的支持,实施难度较低。而导师与思政班主任制度,则是在以往导师和班主任主要抓科研、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职责的拓展与进一步明确,本质上没有突破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从制度支持、教育经验、覆盖面等方面来讲,具有其他两类途径难以企及的优势,这类途径也充分继承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即学生自主性的缺失。一方面,这种程式化、教条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以教材、理论、文件为出发点,大道理讲述多,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少,与学生校园生活有明显的割裂,难以引发学生切身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另一方面,传统思政课程与思政导师、思政班主任制度常采取负向激励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较为典型的方法如通过必修学分限制、对犯錯的学生进行批评等,这些负向激励大都以惩罚性的手段迫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线思政课程所通常采用的,每隔固定时间必须点击屏幕确认、禁止拖动进度条等负向激励,则在学生切实做出不认真学习的举动前,就逻辑预设了学生有很大概率会离开机位,会快进视频。这就导致教学关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信任的基础上,而这种隐藏在教学方法中的不信任关系一旦被学生所意识到,便会很容易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将更多精力用于尝试绕开负向激励机制,学习的自主性与效率都会大打折扣。在高校现行的主要红色基因育人途径中,这类途径的前景现状也比较符合上述分析。

第二类的基本特征为自主性强、持续性弱,包含了校史校情等专题讲座、场地(基地)教育,据调研情况而言,过半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拥有三个以上的红色教育场馆,有能力保障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与第一类不同,这两种途径中包含的强制性、惩罚性因素较少,除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强制参加的校史校情专题教育和校史馆参观外,其他场合与情境下的讲座、参观、场地实践等活动多为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然而这类途径的短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尽管对讲座的主讲人或红色教育场馆的讲解员而言,工作是持续性的,参与人数也较为庞大,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为例,自2021级本科新生入学以来,接待参观团体155个,团体参观人数达4165人,接待个人参观703人次。但对参观者而言,受限于场馆总体参观计划、讲解员节奏把控、讲解词内容设置、一定时间内场馆中总参观者数目等客观因素,参观者往往来不及彻底消化前一展厅的信息,就要随着队伍被带进下一个展厅,经过一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真正能够记住的内容并不多。通过此途径接受的红色基因教育具有时间短、内容碎片化、难以深入具体问题等特征。相似地,校史校情专题讲座有时虽然会设置提问环节,但并不是每位与会者的问题都能现场得到解答。另一方面,这类教育途径的效果是难以量化评价的,作为讲座主办方或场馆运维单位,能够直观量化的只有参会、参观人数,通过历年人数增减幅度只能粗略地体现出学生对红色基因教育的兴趣高低,无法用于判定红色基因教育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如何。即使采用征集观后感、设置留言板等方式,也仅能了解到学生在刚参加完红色基因教育后的短期思想动态,无法从中合理推测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内容是更为关注,还是逐渐失去兴趣。

学生社团活动自成一类,特征为持续性与自主性成正相关关系,两者强弱变化由学生主导。一方面,与其他途径不同,学生社团活动为红色基因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模型。在其他四种途径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剧场式”的,主要由思政课程教师、思政班主任、讲座主讲人或场馆讲解员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红色基因,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剧场模型中,教与学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就像剧院中的观众无法随心坐在舞台上,演员无法在观众席游走,尽管他们在同一空间,但两者各执一端,少有交集。排除那些以社团为名的单向宣讲活动,由学生主导、教师把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则表现出“市场”式模型,各参与者间是更为平等的、具有交互性的关系,在教师负责把关、提供正确思想导向的前提下,这个“市场”中的知识交流能暂时打破师生之间的隔膜,尽可能地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学生在相对舒适的、轻松的氛围中自愿接受红色基因教育。另一方面,在维持学生高度自主性的基础上,更为稳定的学生社团活动与单次的讲座或实地参观相比较持续性更强,学生在社团中参加的活动种类越丰富,学生对社团的情感越深厚,越乐于接受红色基因感召,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其自主性,两个发力点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特色红色基因育人的成效。

那么从上述分析,能否说开展红色基因学生社团活动兼具学生自主性与时间上的持续性,就可以完全取代其他几种红色基因教育途径呢?答案是否定的。具有针对性的红色基因教育社团活动需要依托专业的思政类学生社团开展,这类社团的总量及其自身规模在全校学生社团数量与全校学生人数中占比较小,深度的红色基因教育难以在学生群体中普及,仍然需要其他途径来保障红色基因教育的广度。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类学生社团可以通过主办或承办校级红色基因竞赛活动,与文化类社团合作创作红色基因艺术作品,与社会实践类社团合作开展红色基因宣讲等多种形式,将接受深度红色基因教育后的成果广泛地辐射到学生群体中,以学生思路、学生口吻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更加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话语,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热爱红色基因、尊崇红色基因的良好风气,促进高校红色基因育人多途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冰凤. 习近平红色文化观的三维向度[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01):23-30.

[2] 央广网. 习近平治军3年,军队血脉承载红色基因[EB/OL]. (2016-01-14)[2022-07-24]. http://xj.cnr.cn/2014xjfw/2014xjfwgj/ 20160114/t20160114_521139568.shtml.

[3] 刘建平,王昕伟. 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N]. 光明日报,2019-06-14(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EB/OL]. (2020-12-22)[2022-07-24]. http://www.m 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5] 彭红艳. 基于道德主体能力培养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论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136-13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持续性自主性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经济与管理(2020年4期)2020-12-282010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异常降水低频特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年4期)2019-01-23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2期)2017-01-15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6期)2016-05-14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6期)2016-04-17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年31期)2015-12-20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微生物与感染(2015年1期)2015-02-28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探析 育人 基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