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创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翻转课堂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3-10-09 2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乙竹,褚志亮,闫龙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1.医事法学课程的培养方向。第一,医事法学的界定。医事法学是研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医疗服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一门学科。[1]

第二,医疗保险专业医事法学课程的设置。医疗保险专业的医事法学课程设置在专业学习的第三学年,其任务是将法学基本理论和医学、管理学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医疗保险相关领域,用法律手段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保险学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商业保险机构从事保险业务的销售、经营、管理,在社会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保险基金运作与管理、保险监管等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向,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5%以上,翻转课堂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第三,医事法学课程的能力培养方向。医事法学课程运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医事法律的基础理论、医事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医事司法救济、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执业医师及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损害及医疗纠纷法律制度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医事法律相关政策及现实问题的政治敏感度,主要培养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及法律素养。通过翻转课堂在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提升学生对医事法律中包括医疗行为、医疗执业制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方面的实践分析能力,力争使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将法学基本理论和伦理学、医学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服务于医疗保险的相关实践活动。

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医事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法律体系;
提升学生对医事法律相关政策及现实问题的政治敏感度,精准把握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善用比较分析等方式方法分析医事法律相关制度;
提升学生对包括医疗行为、医疗执业制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能力。

2.医事法学课程的现实意义。第一,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培养的是既懂保险、又懂管理,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2]医事法学是法学与伦理学、医学的交叉的新兴学科,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监管职责等加强健康法治建设要求的提出,加之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符合包括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在内的整个卫生医疗领域的现实需求的专业人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具有医事法学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符合医疗保险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于2020 年首次批准普通高等学校开办医疗保险本科专业,该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主要培养具备管理学、保险学、医学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医疗行为、医疗执业制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方面的实践分析能力的专业管理学人才。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法律意识形态培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律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符合该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第三,符合思维能力养成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同时具备管理学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及一定医学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管理思维指的是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履行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包括全局思考、关键思考及趋势思考。法律思维指的是法律工作者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医学思维指的是客观上认识生命和健康基本原理的思维过程,包括医学思维方式及医学思维模式。以上三种思维方式虽有所差异,但逻辑属性和培养方式有共同之处,都可以通过观察法、逻辑推演法及实证分析法等方式实现提升。医事法学课程可以打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实现三种思维能力养成的最终目标。

第四,符合创新精神培养的价值目标。医事法律不仅是一种综合性法律,更是一种技术性法律,是法律与卫生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本身即是一门高技术性的学科,是随着人类文明、技术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的学科。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医事法律也将不断调整和发展,这两种需要终身学习的发展型学科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从业者,医事法学的课程设置符合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价值目标。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生来讲,医事法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面较广,与此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的难度较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活动很难达到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养成的现实效果,因此,必须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度,进而强化实务分析能力,提升医事法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现实效果。“翻转课堂”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自学阶段、课堂内化阶段以及课后升华阶段。

教师应建立课程微信群,成员包括课程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3~5 天在微信群及雨课堂同步发布相关学习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基础理论预习要点、案例、模拟情景、重难点、习题,其中案例需设置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作答,[3]最终实现课前自学的最佳效果。

课程开始阶段在使用雨课堂随机点名方式完成课堂考勤的同时,选取学生代表阐述习题解析、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预习成果。随后由学生代表进行分析点评,其他学生可通过投稿或弹幕的形式进行补充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前期预习成果展示以及学生点评结论展开课堂理论知识讲述,基础理论讲述活动结束后立即分享新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要求随堂作答。教师根据学生作答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案例解析讲述,最终完成课堂互动环节。课程结束前布置符合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方向的习题,要求学生随堂作答,随后根据雨课堂系统提示的作答率及正确率强调重难点,并做课程小结,实现课堂内化。课程结束后,利用微信群发布重难点讲述的短视频,发布复习试卷。课程结束1~3 天发布课后习题解析短视频,实现课后升华。

1.教学形式总体设计。第一,案例讨论形式的设计。医事法学课程实践教学60%的学时安排为案例讨论形式,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点评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医事法学实践学习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前期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性格、人际关系的了解,采取学生自行选择和教师个别调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分组,力争实现团队内部能力互补、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选取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损害、医疗纠纷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健康产品管理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五大方向,探讨“非法行医”“安乐死与故意杀人”“医疗事故与非法行医的区别”“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医疗器械召回”“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等现实热点问题。初次开展案例讨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时,指定每个小组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实际汇报工作,其他成员负责课前讨论及策划工作;
第二次开展案例讨论翻转课堂活动时,选取语言表达能力中等的学生进行实际汇报活动;
此后案例讨论的汇报活动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其他组员负责讨论及指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全体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软件操作形式的设计。医事法学课程实践教学40%的学时安排为情景模拟软件操作形式,没有课前分组,保证全员参与情景分析、联接理论知识、上机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根据情景模拟软件提交的先后顺序选定提交较早且正确率较高的学生作为现场指导及组长,进行课中分组讨论,提升相关知识点的自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医事法律制度相关内容的热情,提升独立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前阶段设计。课堂教学开始前一周,按照基础理论强化的总体要求,在雨课堂和微信群发布案例简介、习题、情景演练软件作业,发布不超过五分钟的预习要点讲解视频。课堂教学开始前3 天回收各小组有关案例解析的文字版材料,一方面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另一方面了解各小组分析实务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答题能力。课堂教学开始前1 天回收学生的习题作答材料,分析学生预习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适当调整。发布课前习题答案但不作明确解析,督促学生分析个人错误原因。针对案例讨论形式,事先设计学生点评表,内容包括被点评人、被点评人的分析作答答案、答案是否正确、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行为表现能力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第二,授课阶段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开始前,根据课前习题的答题情况随机选取一名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之一,通过讲述个人错误原因分析相关知识点,实现预习效果的课内升华。教师根据学生的错题分析讲授相关知识点,通过问题总结的形式最终完成课堂内化的活动组织。此外,针对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软件的不同形式,将采用不同的流程设计。

案例讨论课:首先,随机抽取学生小组,采取现场演讲的形式,由小组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并作答。为了避免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学习热情等负面情绪,真正做到全体参与、客观公正,提示学生开展学生点评,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分析意见。其次,通过弹幕或随机点名开展小组内成员补充意见的阐述。再次,开展班内学生现场点评。最后,教师回收学生点评表,并做出点评,开始联接理论知识点进行讲授。理论讲述始终围绕学生在理论分析时出现的问题,联系医事法律相关法条,融入课程思政的思想引导点,突出理论知识重点,强调实践应用中的难点,提升学生对医事法律相关政策及现实问题的政治敏感度。

情景模拟软件操作:首先,同时发送2~3 个情景模拟软件的相关链接,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上机操作,要求作答完毕即可提交。其次,根据作答时间较短且准确率较高的学生(一般为班级总人数10%~15%)作为组长,按照机位将其他学生进行分组,由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现场指导。再次,全体学生提交全部上机操作的模拟情景材料后,由作答时间较长的学生阐述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和点评。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点评,联接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点,讲授医事法学理论知识。

第三,课后阶段设计。课程结束当天进行学生答题、讨论、点评三方面的实践学习分数统计并在微信群发布结果,发布重难点讲授短视频,分享延伸阅读资源,尽可能实现“有问必有答”的实际效果。

3.考核形式设计。医事法学实践教学采取百分制,分为考核形式与考试形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采取考核方式,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采取考试方式。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前预习阶段的参与度及效果,课堂考勤、参与度、习题测验结果,课后讨论参与度及试卷得分进行最终评定,采取百分制,占课程评分的40%。考试形式改变以往的期中笔试考核办法,采用场景模拟汇报赛形式,不仅由本班学生、教师担任评委,同时邀请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加入评审组,采取百分制,占课程评分的30%。期末考核仍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形式,将案例分析分值提升至40~50 分,在检验实务分析处理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作答能力,采取百分制,占课程总体评分30%。

1.学生调研分析。通过对参与医事法学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的结果分析得出:课前自学阶段需要教师发布学习提纲及重难点,案例需要配合提示理论知识要点,情景模拟演练需要教师明示成员具体角色;
课堂内化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点评进行系统分析,新案例分析前需要讲授涉及的法律条款;
课后升华阶段的部分习题除需要教师发布文字版解析外,同时需要发布视频或音频解析以及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原文。

2.教师调研分析。通过对长期从事医事法学教学活动的教授、副教授进行质性访谈得出:对开展医事法学教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开展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活动;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须配合法条原文开展理论讲授,与此同时,案例设计的问题要相对简单;
还需提前回收预习阶段学生对案例的文字答案并加以分析,以便实现“翻转课堂”的最佳效果。

3.综合评价。医事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授课阶段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前自学阶段、课堂内化知识以及课后升华总结的分段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学生对医事法律、基础医学和伦理学的有效结合,提升医疗保险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思维养成的程度。但仍需要根据前置学科和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医事法学医疗保险《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5期)2021-04-19《南大法学》征稿启事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新时期医事法学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职工法律天地(2018年8期)2018-05-30试论医事法学审美研究职工法律天地(2018年10期)2018-01-22“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IT经理世界(2016年18期)2016-11-04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年2期)2015-12-01关注儿童医疗保险为了孩子(孕0~3岁)(2001年3期)2001-06-13

推荐访问:翻转 法学 课堂

相关文章:

Top